還是白小白: 6月 2008

網頁

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

海事博物館


空白
[老師不要把我的非書當掉啊!!!]

趁著週五才考統計(硬是要拖到週五),在睡的飽飽的之後,決定到學校的海事博物館走一趟。會想要拜訪海博館的原因之一,是因為中參的報告,我的百科全書,「淡江大學淡水校園大全」中提到建築的章節有提到海事博物館的沿革。

雖然多少都知道這段從商船學館變成海事博物館的歷史,但是報告中提到的商船學館配備,挺吸引我的,也就是過去為教學而設立的仿真實船隻配備(尤其是屋頂上的部份)。所以趁晚上開始唸統計之前,偷個閒走了趟歷史與船隻模型之旅。

第二次走進海事博物館(第一次是團集會,但是專注照顧小狼沒細看),門口的工讀生很可愛>///<我對古老的船隻模型興趣較深,相較之下的現在戰艦模型就簡略掃過,普遍來說,模型的數量跟精緻的手工確實讓人感到訝異,雖然老舊的建築物並沒有太多博物館的氣息,但是想到這原為教學而建的建築物內部空間比想像中的小(尤其是旁邊的超窄樓梯),就覺得現在的我們幸福多了,至少空間大的多了。

不過模型確實很有趣,我也看的很細,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每艘船的船頭裝飾,真是變化多端,著實有趣。此外,工讀生真的很可愛>///<但是很可惜的,頂樓並不開放,所以我想要看到的雷達天線組並沒有機會目睹其真面目,不過卻發現原來海事館三樓有間小小的閱覽室,裡面尚有小型視聽室。而在閱覽室一進門的右手邊,有個小小的辦公桌,我在這邊遇到黃維綱老師,我一直以為他是在一樓的中心辦公,原來是在三樓的閱覽室有個小小(真的很小,感覺是工讀生用的)的VIP set。(附帶一句,老師不要把我的非書當掉啊!!!)

大略晃了一小時,我想我真的看的很仔細,因為展區真的不大,加上我多半忽略現代戰艦,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古帆船模型的細節。感覺還不錯,心情有放鬆的感覺,海事博物館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觀價值,不過最後的輪機室因為溫度太高、噪音太吵、燈光太暗,加上我只有一個人,所以就在上方樓梯看了五分鐘後離開,希望下次可以找到人一起去。

最後,工讀生真的很可愛啊>///<

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

瞇瞇眼

空白
[一個瞇瞇眼國度,人們總是瞇瞇眼]
空白
在資圖系念書,往往都會因為報告而熬夜不眠,隔天人人都是睡眠不足的模樣。正在熬夜的我瞇著頗酸的眼皮到樓下裝水,突然想到,如果以資圖系,我的生活環境去畫繪本,那麼是不是除了特徵化我的同學外,可以以瞇瞇眼作為繪本主題?

一個瞇瞇眼國度,人們總是瞇瞇眼。生活中總有好多有趣的事,但是不變的是大家總得瞇著眼說話,因為前一晚又熬夜了。不管是中參、西參還是中編、西編,從三大到出版與書業以至於非書資料管理,個個都要大家爆肝以對,總是「資圖徹夜為眠」。

等暑假開始,跟我家學姊好好學習怎麼用Painter,就可以利用研究Markting的疲乏期間繪製我的繪本,就做是回報資圖系的一點點心意。

「要有自己的作品」,謹記這句話。

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

趕報告與廣播電台

空白
[那些喜歡歌放一半,又或是邊放歌邊說話的主持人是怎樣?]
空白
這學期的期末果真刺激,趕不完的報告天天擋著我睡覺,更不用說念不完的書了。(突然想起軍中的「洗不完的餐盤」、「擦不亮的皮鞋」傳說==")

新加入我趕報告行列的阿白(快四歲的IBook G4)12吋的身材背負著我想要輕鬆帶的期許,雖然有點重,但是體積小就是可以放進隨身包包,不用像阿銀(快一歲的Aspire 5100)每次出門都聲勢浩大,15.4吋就是有點大。

阿白年紀大,加上硬體虛了點,主要是對蘋果的虛榮,所以設定在基本上網文書還有之後結合手繪板的繪圖,目前也沒打算多加些什麼(只有約20G的硬碟也不能放什麼),不過安裝了聽廣播專用的軟體,讓我可以聽較多變的音樂趕報告。

聽了幾晚的廣播,開始有點懷疑,現在的廣播品質是怎麼了?想當初高中玩廣播社時,很滿意數間廣播公司的專業,沒想到現在一聽,全部亂糟糟。除了大眾廣播還有堅持底線外,那些喜歡歌放一半,又或是邊放歌邊說話的主持人是怎樣?不知道中間想說話頂多用間奏時間嗎?你要人把注意力放在那裡?又是說話又是音樂,音線會混淆知不知道!聽眾想聽歌,你掐頭去尾是要煎魚嗎?動不動就截歌,亂七八糟!要不要乾脆一點,都掐頭去尾了,不唱中間算了,聽聽前奏尾音過過癮就好?

另外一堆人喜歡在晚上自 HIGH是怎樣,你們都是黃士偉,都是Nature High嗎?電子音樂一堆,晚上雖然沒有限制一定要寧靜致遠,但是你們不知道生物自然曲線嗎?晚上就是要讓心靈平靜,什麼叫做"這首歌會讓你衝動嗎?如果沒有再來一首好了!"喵的,我是挺衝動的啊,你知道我多想砸台嗎!!!

我只求一些有高有低的音樂,最好是有人說故事(從小希望到大),不要都是一些電子舞曲好嗎,對一個半夜還要研究學校女生宿舍歷史的人來說是很痛苦的!(校史有不少遺漏,也是糟糕的一本書)

有誰能推薦我需要的廣播電台嗎?我快要受不了了==

題外話,阿白真沒讓我失望,這麼舊的機種還能有這樣的效能,讓人驚豔啊!下一台電腦一定要存多一點換Mac,另外阿白最近還充當阿銀在家時的AP,蘋果系列都有的分享功能,臨時要用還真的挺方便的,只可惜阿白沒有藍芽功能。

繼續趕報告去~

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

『轉錄』從網誌(Blog)現象看數位出版發展

空白
[轉錄於此 http://blog.pixnet.net/th58810/post/3980259]
空白
貓頭鷹出版社/副總經理 陳 穎 青

    數位出版相對於傳統出版,仍然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,它的技術、外觀和商業模式,至今仍在不斷變化之中。由於數位出版所依託的媒體,建築在高科技的電腦資訊產業上,因此這個領域幾乎可說是瞬息萬變,只要資訊產業的軟硬體有了世代更新的變化,數位出版的大勢也會隨之轉變。

數位出版簡史
  八○年代,隨著電腦功能日益強大,數位出版的議題開始浮上檯面,成為資訊業者及傳統出版業者共同關注的焦點。

  早期的數位出版,對資訊業者而言,重點就只是「把書變成電器」,其中大家最關心的便是「拿在手上的、可以閱讀的『那一本』」,現在我們稱之為電子書閱讀機的東西。然而不論是硬體解析度問題,或者內容的授權問題,很快就發覺,早期的電子書是一個根本尚未成形就已經破滅的泡沫。

  繼之而起的數位出版,焦點轉向了「內容」,光碟 Title 曾經在九○年代橫掃世界,業者製作內容,銷售光碟片,顯示或播放則仰賴讀者家裡現成的個人電腦。光碟書產業也曾經紅極一時,可惜到了九○年代後半期,一個全新的傳播媒體興起,打斷了光碟書的演化機會(現在光碟幾乎只剩下幼教軟體和搭配雜誌贈品的一點市場了)。

  全球資訊網( WWW )興起,提供了傳統出版業者更寬廣的出版技術與傳播形式。活力更充沛的媒體出版集團,開始加入數位出版的戰局,報社、雜誌社紛紛上陣。甚至許多網路原生的媒體也出現了。美國最有名的例子是時代華納集團的 Pathfinder ,台灣的例子則是詹宏志催生的「明日報」。

  這一段時間正是網路泡沫最眩惑人心的時刻,風險性資金簡直是不計風險地拚命投入。有人甚至扭轉經濟學鐵律,把本益比改用「本夢比」來詮釋,誰吹的牛皮最大,誰做的夢最美,誰就能拿到最多的挹注資金。

從技術角度看網誌( Blog )現象
  描述這一段數位出版史,是為了給網誌現象一個解釋的背景。網誌可以有純技術的角度,也可以有傳播媒體的角度。從技術的角度看,網誌是一種軟體工具,協助個人發布他的創作。由於早期網站建構非常困難,更新網頁尤其麻煩,因此網站幾乎都是團體、組織或公司的天下,只有他們才有能力(金錢和人力)建置、架站、更新和維護。

  網誌的興起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,它降低了一般使用者發表文章甚至建置網站的技術門檻。不論是集合式的網誌社群(如台灣的「無名小站」及國外的 Blogger.com 等),或者是個人獨力架設的網誌,基本上建置完成以後,使用者就不需再分心照顧寫網頁、安排位置、調整外觀等「技術性」細節。寫完發表後,所有事情都由程式自動料理。因此網誌使得想要擁有「我的首頁」,變成非常簡單。

「簡單」解放了發表慾
  由於擁有一個首頁是那麼簡單,所有的建站、技術、頻寬,全都不用再煩惱,你甚至連一毛錢也不用花,就可以申請免費的網誌,所以任何有一點想法想分享,有話想說的人,也都開始成立自己的網誌。

  有人把網誌當成網路上的日記本,有人當成知識管理的平台,有人直接在上面發表創作-文學、攝影或者手工藝品等;也有公益團體用網誌發布消息。有些公司用網誌作為與消費者互動的站台,大部分的網誌開發者就直接用自己的網誌作為官方網站,記錄開發過程,甚至成為開發文件的彙整資料庫。

  不過從網誌發展的角度而言,商業公司使用網誌,並不算太重要的現象,因為商業公司向來不缺架站程式,網誌只是一個更便利、互動性更強的架站選擇而已。

  網誌最重要的價值,應該還是對個人以及弱勢團體的便利和傳播優勢。程式通常有自動的引用和記錄誰來引用的功能。網誌程式另外還支援一種稱為 RSS 的規格標準,讀者因此可以「訂閱」某個網誌的「新聞」(就是該網誌最新發表的文章)。

  然而這只是工具,工具並不會自動產生讀者。這時傳播媒體的現實,就開始浮現了。

  有人說網誌就是在網路上寫日記,既然是日記,就不用管有多少人看。但是網路日記和真實生活的日記其實是非常不同的事。你的紙張日記本上面,寫滿了你跟你自己的對話,你幾乎可以很確信,不會有第二個人來看,你甚至會努力把日記本藏在特別隱密的地方,避免被人發現。   網路卻不同。網路幾乎是個不設防的世界,幾乎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擋搜尋引擎或網路駭客的刺探。在網路上書寫,你常常不自覺就會跟讀者對話,你是為讀者而寫的,你希望有人來看,而且越多越好。

  許多網誌作者隱然都有如下的焦慮:我寫給誰看?誰要來看?有多少人來看?我怎麼把人引導過來我的站,看我發表的文章? 即使在網路上也一樣有發行問題

  所以即使是個人網誌,也同樣有流量問題,如果我們對應到傳統媒體,這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發行量問題。

  商業媒體靠發行量取得廣告收益,個人網誌一樣要靠發行量來取得某種作者重視的價值,那也許是影響力、也許是人際友誼、也許是某種成就感。只有極少的作者宣稱他們的網誌是寫給自己看的,可是他們仍然把網誌放在公開的網路上(某種程度的暴露狂?)。

  讀者並不會因為某個網誌「可存取」,因此就會前往拜訪,以一般公認是網誌前驅型態的明日報「個人新聞台」為例,數萬個站台,流量大的仍然是少數,許多站台作者不斷開發各種增加流量的辦法,因而只從技術角度看,網誌架站雖然簡單,但是架了站,跟成為傳播媒體,發揮影響力之間,尚有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。

「網誌疲乏」
  另外一種常見的焦慮出現在網誌作者中,就是「我要寫什麼」?這實在是很現實的問題,通常個人網誌,都是作者自以為有話想說,因此架設網誌。

  可是網誌跟紙本日記畢竟有個根本的差別:私人日記可以亂記,可以不知所云,可以半途而廢;網誌卻很微妙,網誌是公開的,你的記錄(或不記錄),理論上,大家都看得見。

  因此,當你發覺定期貼文有困難的時候(沒那麼多靈感),當你發覺沒有讀者的時候,當你發覺說了半天這個世界一點也沒有改變的時候,網誌作者會開始產生疑惑,辛辛苦苦寫網誌,到底所為何來?「網誌疲乏」就出現了。

人人都是出版家?
  麥克魯漢在上個世紀曾經預言「人人都是出版家」的時代終將到來,現在看來,技術上這個預言幾乎已經實現了,只要你想,你就可以成為出版家,讓你的作品上線,人人都可以看得到。可是現實比這個還麻煩。

  人人都「可以」看得到,不代表人人都「願意」來看。如果網誌沒有讀者,還稱得上是「出版」嗎?傳統的出版建立在「製作+發行」的機制上,如果只有製作而無發行,那麼那個出版單位很快就會崩潰,因為紙本製作需要龐大的資金,如果發行打不開,資金無法回收,傳統出版就不能成立。

  在數位世界上,現在我們有了幾乎不需要任何資金的出版機制-網誌,可是發行量(或流量)問題,仍然是如影隨形地附身其上。

  表面上網誌程式突破了「守門人」的約制,但當人人都可出版的時候,一百萬,甚至一千萬個網誌站台,變成另一種意義的守門人,站台太多淹沒了單一站台可以被大眾注視的機會。這時候有出版也等於沒出版。因為沒有多少人知道你的站台。

  對傳統出版業者而言,這個消息不見得是壞事,因為過去他們之所以擁有出版的力量,之所以擁有「守門人」的權威,不(只)是因為他們資本雄厚,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哪些東西有市場,出版以後資金可以回收。換句話說,他們懂得發行。現在資金難題似乎消失了,但發行問題還在。

  所以,當網誌風潮浮現的此刻,我們都可以從中再反省出版的本質是什麼?無論是商業網站或個人網誌,人人都需要讀者。商業網站需要讀者支付會費或維持廣告點閱的流量,個人網誌則需要讀者的精神回應、支持或論辯。

  技術問題反而是最微不足道的,因為網誌會越來越方便,功能會越來越強大,入門門檻會越來越低,使用者會越來越多,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專屬網路空間……這些都不難,難的是你要拿這個空間幹什麼?你如何維護更新?你如何獲得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報酬,以便維持長久經營的動力?從這個角度看,個人網誌作者面臨的困難,其實比商業網站更麻煩。

  網誌看來是一次出版權力的解放,可是這個解放並沒有讓我們立刻進入一個「美麗新世界」。對出版產業而言,網誌可以類比於紙面出版的排版軟體( Quark 或 PageMaker ),好用,但是不等於用了,以後你就成功了。

< 轉自行政院新聞局 >

好站推薦

空白
[有一些有趣的網站值得推薦]
空白
淡江大學News得來速
http://blog.lib.tku.edu.tw/2

圖書館觀點
http://libraryviews.blogsome.com/

待業青年日記
http://sdkfz251.blogspot.com/

大家都很熟的老貓學出版(咱們炯友跟他有過小衝突就是了)
http://b-oo-k.net/blog/

老艾的部落格
http://blog.randyai.net/

半熟大叔的窩(呵呵)
http://summerleaves2006.blogspot.com/

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

『轉錄』微軟將停止 Windows Live 圖書、學術搜索計劃

空白
[轉錄於此 http://libraryviews.blogsome.com/2008/05/24/688/]
空白
今天一早看到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 - 微軟決定停止Windows Live 圖書、學術搜索計劃,原本打算晚一點稍加翻譯,結果剛剛看到 sogg 那裡已經有介紹了。所以囉,就引用幾段 sogg 那裡的內容:
微軟決定停止 Windows Live 圖書、學術搜索計劃,並將於下周關閉對應的兩個網站。微軟聲稱經過圖書數字化計劃,他們更深刻的認識到,創建內容(數位化)這樣的事情應該是出版商、圖書館們這些內容生產機構做的,他們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搜索去,而不是創建內容。相應地,包括掃瞄圖書在內的圖書數字化計劃也將終止。微軟已經掃瞄數位化了 75 萬冊圖書、索引 8000 萬篇期刊論文,雖然因為 Windows Live 圖書搜索和學術搜索兩個網站的關閉,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在指定領域內搜索圖書與論文,但微軟說這些已經索引到的圖書和論文數據仍將集成到 Windows Live 搜索裡。
完整的內容可以參見微軟官方部落格的內容 (link)。
這個消息一出來也引發了許多的討論,有人認為微軟應該集中全力去攻擊 google 廣告那一塊,而不是在每一個服務上都要和 Google 競爭。當然這樣一個舉動,也會立刻讓人聯想到 Open Library 未來的處境將會更加艱難,因為就剩下它與 Google Book Search (GBS) 競爭了,特別最近 OCLC 又與 GBS 有近一步的合作

這篇比較新,讓人懷疑微軟在想什麼?上一篇文章中,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:你要數位化幾本書可以靠毅力,但是數位化一億本書,就要靠好的技術。

所以“谷歌”的理念,跟“窗戶”的理念已經有明顯的分岐,覺得,資訊時代裡,龍頭不見得永遠可以穩坐寶座。

『轉錄』簡立峰談數位閱讀與Google

空白
[轉錄於此 http://snowredtw.blogspot.com/2006/10/google.html]
空白
上星期六(2006.09.30)去參加了一場數位出版與閱讀的研討會 ,七個月前加入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的簡立峰所長,做了一場「數位閱讀與Google」的報告,向憂心忡忡的台灣出版界發表Google在書籍數位化方面的走向。即使我覺得已經看多聽多了Google的故事或神話,但當天還是有點小驚訝到。我想別人或許也有興趣,也為了避免腦碟日久消磁,就整理了一下當時的重點如下(小標題是我加的):(以下的「我」為簡立峰)

神秘兮兮的對外發言保密措施首先要說明的是,我在外面發表的所有powerpoint等投影片,都要經過老闆審核,所以,我每次出去做報告演講,乾脆把老闆發下來的投影片挑出幾張,整理一下,就可以使用了。也因此每次報告的投影片都差不多。不過,目前的技術還無法預先審過要說出的每一句話,所以現在用嘴說出來的部份,還是很自由的,因此不會與其他場次的內容都一樣。(!)Google是硬體公司許多人沒有意識到Google並不只是搜尋引擎,它還有很多層面。Google的理想,是組織世界上的資訊,也因此需要很多的硬碟。以Gmail為例,一億個使用者,需要多少硬碟容量?若每個人用1G的話(事實上現在每個使用者至少已經可用2G多),就是個龐大的數字,這還不算Google Vedio。現在的使用者,把所有的資料存在網路上的硬碟,這是以前想像不到的方式。Google可以說是個硬體公司,需要很多很多的電腦主機,每一分鐘都燒壞一個主機。當你查一個關鍵字的時候,全世界數十萬台PC主機動起來,瞬間取得答案並且合併出結果。因此主機的價格要便宜,否則公司無法負擔,別人用買100元買的主機,我們非得要用1塊錢來買不可,不然行不通。硬體幾乎都在台灣採購,Google需要什麼硬體都是由自己設計,台灣生產,ODM 也在台灣。就這個部分來看,台灣對Google的影響是百分之百。

人才與發明而控制主機的軟體,Google都是自己開發。Java、Firefox、internet的發明人(或共同發明者),都是Google的工程師。他們並不是在Google如今將近一萬名員工時才加入公司的,而是Google在還是個300人小公司時就進來了。在小規模時就能吸引這些人,這是Google 的過人之處。新進人員要加入Google時,大家都聽過,要經過很難的考試,這些題目連我都覺得艱難,大概是念資工系的人在學校時會遇到的最難的題目--雖然是我出的,這就是老師的好處啊--,而通過考試的人,需要連續答對20幾個這種等級問題,平均每題作答的時間只有三到五分鐘。

Google在這些人的努力之下,每週最少也會發表一種新產品或新服務。我們的問題不是在於發明不出東西來,而是發明的東西太多,太多發明排不上隊,就像香港擁擠的機場,很多飛機排隊等著起飛。「Google台灣」成立之後的第一個貢獻,就是讓台灣繁體中文首頁,加上一個「最多」,將Google的一些使用者常用的工具與服務,在繁體中文首頁上呈現出來。

但事實上Google提供的新服務太多,很多服務都沒有中文化,即使是英文介面的服務,也很多沒有介紹給使用者,都是使用者自己翻箱倒櫃去找出來用的。即使在這種情況下,Google還是經常購買別人的發明,別人已經有的,我們就盡量用收購的方式,不必自己花時間研發。購買了之後,因為Google通常面對的是大量使用的情況,與一般軟體處理的數量不同,所以這些發明,通常需要再經過我們的修改。

Google Book Search與出版業Google的自我定位是平台,我們不作內容,以後也不會作(又是Google自出生以來不斷強調的立場)。我們不會去和生產的內容者去競爭。Google Book Search 就是提供技術平台,幫助出版社推廣書籍,並不是要和出版社競爭。我們不會作球員兼裁判的事情。如果把自己生產的內容放到搜尋的結果中,會讓使用者起疑,會失去使用者的信任。出版社參加Google Book Search,可以完全控制內容,那些要放上Google Book Search而哪些不要,隨時都可以增加或刪除。Google Book Search將書籍放上網路,是更方便使用者搜尋,而且也有保護版權的措施,對於有版權的書籍,使用者只能看到關鍵字搜尋的那一頁,以及前後兩頁,共五頁,而且會限制每一個IP在一定時間內搜尋同一本書的次數,不會讓使用者透過關鍵字搜尋而把整本書看完。Google Book Search對於一些出版商是有幫助的,有的出版商因為參加Google Book Search而使銷售增加三倍。在過去,有很大的出版集團,但一般人未必感覺得到,而是感覺到有很大的書店。現在,不管是多大的出版集團,你只有一個網址。這一點跟過去改變很大。

在 Google Book Search,小出版商與大出版商的地位很可能會翻轉過來,以前的大、小,未必還有意義。由於出版商之間有「排他」現象,某幾本書多一些人看,另幾本書就減少被閱讀、被購買的機會,因此,網路時代的出版界有可能重新洗牌。現在的書籍,名稱就要便於搜尋,也許書名的前半段是個吸引人但看不太懂意思的一段文字,後半段的副標題,就要很清楚表達這本書到底在幹什麼,否則使用者一定搜尋不到。

書籍數位化工作Google Book Search要依靠掃瞄、OCR(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ze光學文字辨識技術),將大量書籍數位化。你要數位化幾本書可以靠毅力,但是數位化一億本書,就要靠好的技術。許多大學想自己來進行書籍數位化的工作,但是他們發現各大學各自進行的成本或技術的門檻太高,不如交給Google來執行。而且我們數位化過程根本不收錢,完全免費,只要把書載過來就好了。這讓各大學與圖書館更樂於合作。在掃瞄書籍方面,我們有自動將書籍翻頁、掃瞄的機器,而OCR技術Google應該是全世界最好的,對掃瞄後的文字,辨識率非常高。事實上,OCR辨識率只要到達百分之八十、九十,在搜尋上就不會有問題。OCR辨識出來的文字,事實上是給電腦看的,使用者下關鍵字,電腦尋找,然後把搜尋結果的那一頁顯示出來,但顯示給使用者的頁面,其實是影像檔而不是文字。文字只是電腦尋找關鍵字的時候用的。

Google Book Search很快將出現中文書籍中文書籍的OCR技術,目前正在大陸測試,不久之後就會推出,到時候Google Book Search就會有中文書籍。英文版的Google Book Search,搜尋書籍的結果,會呈現出在美國的那些書店可以買到那本書。以後台灣也會有這種服務。翻書的體驗書籍數位化之後,對於閱讀的體驗會有很大改變。現在已經有些電子書的工具,可以做到很像真的在翻閱一本實體書的感覺,即使是用筆記型電腦,在越來越輕薄短小的趨勢下,像以前看書一樣在沙發上、在床上,也會越來越普遍,你不用為了看電子書綁在電腦桌前。這樣發展下去,傳統式的看書的感覺會不見了。

紙本書籍、紙本報紙的閱讀年齡,正在不斷老化。玩Game長大的世代,對於紙本都是字的書籍會不耐煩,會跳躍式閱讀,可能更喜愛看多媒體的產品。科技並不是故意要取代紙本書籍,而是趨勢自然形成。也許不是在短期之內,但長期來看,不同類型的書,被數位化電子書衝擊的時間會不同。例如學術論文和童書,被衝擊的時間點會不一樣。不只是書,辦公室也越來越電子化。Google台灣的辦公室沒有印表機。我到Google七個月了,沒有用過一張紙,簽名都在電腦上。Google台灣沒有讓一棵樹倒下。(這是簡老師延續在中研院時代愛講冷笑話的習慣XD。至於Google辦公室沒用紙這件事情....我當時立刻想到的是Google的耗電量

Google News不只是Google Book Search,整個潮流對於內容生產者的衝擊是很明顯的,包括書籍,報紙,音樂,軟體等方面。以前這些內容賣的是載具,書、紙、光碟,但是技術進步之後已經漸漸改變了。當使用者吃習慣了便宜飯,就不會想花太多錢去買這些東西。例如Google News之類的服務出現之後,看報紙的比例一定往下降。不過,有許多人抱怨Google News上的「台灣版」繁體中文新聞中,大陸新聞太多,其實也有很多香港使者抱怨香港版的台灣新聞太多,這都是因為目前的技術,還沒有辦法完全判斷繁體字的新聞之中,哪些是台灣、香港、大陸,大家都有繁體字的新聞。繁體中文、簡體中文大家會看到很多簡體中文在Google或Google News、Google Scholar(以後也會出現在Google Book Search),繁體中文使用者有危機感。但是繁體中文仍然有機會。

我們兩千多萬人越來越會看簡體字,同樣的,對岸十幾億人(只要有上網的話)也越來越會看繁體字,我們也並不吃虧。使用詞彙的習慣會有差別,但Gap會越來越小,不成問題。繁體字的創作可以持續,反正繁體、簡體在電腦上只要按一個鍵就可以互換,不過,若要考慮大陸市場去創作、出版,則是另一個問題。Google不會放棄繁體中文,但是繁體中文的服務量趕不上簡體中文是趨勢(更不用說英文),也許100個簡體中文介面,同時才有50個繁體中文。長期來說這是趨勢。套用數學的說法,長期而言繁體中文的絕對影響會增加,但相對影響(在中文世界的比例)會減少。Google奇特的「本土化」作業方式Google台灣的工作,並不是把Google的所有產品通通化為繁體中文,而是由每個產品的原始團隊去進行localize本土化的工作,繁體中文介面由Google台灣監看有無問題,也可提供協助,但真正要做localize的,是原團隊。當然,這樣的方式會常常遭遇到文化適應、衝擊的問題,我們常犯錯,常需要改進。

那Google台灣的工作到底要作什麼?老闆也沒有規定任何方向,只要求做到最好,把最好的人才找進來。Google台灣現在有十個人,但我們不是要作十個人的事情,而是要利用所有Google工程師的智慧來完成一件事情。工作的地點,並不影響工作的進行,即使是在美國總部,所有的工作也是在網路上,沒太大差別。個人創作的的興起對於台灣出版業的衝擊,我想除了數位化、簡繁體中文之外,還有個人出版的興起。技術的進步讓個人以部落格、vedio出版,都越來越容易。個人出版的內容,很多都很新鮮有趣,很吸引人。在Google Vedio上,下載量最大的是個人創作的有趣影片,而不是好萊塢之類的電影。

那麼,出版社編輯的價值是不是不見了?Google是不是造成了危機?我想Google無心造成危機,這個危機是全球化帶來的。在全球化趨勢之下,品牌定於一尊,其他人只能做供應商。若出版商的加值鏈沒有創造獨特的東西,不管是編輯還是什麼,若只是創作的話,在未來很容易被個人所取代。趨勢、趨勢、趨勢我以使用的立場來看,數位化使流通變得更加容易,但使用者未必願意掏錢買。只有最喜歡的東西,才能讓使用者願意花錢。這時候,有名的作家會比出版社更重要,因為作家就是讀者所認識的品牌。就如同唱片業,明星比業者更為人所知,也更影響消費者。贏家通吃的趨勢,將會更加嚴重。


這是篇有點老的文章,不過,看起來真是讓人感到時代快速前進,吸收少了就慢了。

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

團送舊


空白
[我說她是淡江童軍團之子(女),誰比她更有說服力?]
空白
昨晚參加了倒數第二次的團送舊,這已經是我參加過的第五次送舊了吧,加上沒參加到的那一次(還是屬於自己的),我在淡江童軍團已經過了六個年頭。依照以前的說法,我也從骨灰變成陰魂不散的等級。

送舊前三十聚餐,見到許多可愛的熟面孔,這些老臉(這樣說不知道會不會被...喔?),心裡就是溫暖,每張臉蘊含許多過去的歷史,表示我曾在這裡走過,在這些人之間活過。尤其是看到阿妮,看到她就是開心,我想這就是阿妮的超凡魅力吧,見到她就會超溫馨,真不愧是老媽子。

而今年的送舊,相當意外的,我沒有花很多精神去看有哪些人來了,有哪些人變了。很專心的在體會(或說享受)送舊的氣氛,是因為太累了嗎?不是那麼想去跟人接觸,除了老交情以外,自己不像以前那麼愛裝熟(這其實不是一個好現象,也不是讓人喜愛的),不再到處拉交情。

不過大家的轉變我多多少少還是有注意到,就只能說,男的越俊、女的越美,年紀長的越益成熟,彷彿只有我越來越憔悴(臉一樣不小就是了)。

前兩天跟賴皮學長聚餐,內心才剛有過一種自己有點廢的感觸,昨天就讓這感觸不斷擴增了。一直趕報告,一直乾燒,我並不覺得這是甚麼好現象,也不是甚麼真的可以讓我自己快樂的事。晚上跟李大叔稍稍聊了一下,也許我該再積極一點,別讓說的都只是嘴砲。

突然發覺扯遠了,我要說的是團送舊= =可以感受到舉辦者的用心,準備了很多東西想要呈現,也有許多花樣跟成品要表現。只是(推眼鏡),老師上課大家都沒有專心聽喔(推眼鏡)!之前團康基本理論的進階篇-活動理論中不是有說過嘛(推眼鏡)!老師說...啥?沒上過這課?從來沒有舉辦過,喔,好...(掉眼鏡)

回歸正題,流程跟場控上有些零亂,某些編排上可以更精簡,也可以更細緻一些,興奮、搞笑、感性三部曲可以再發揮的淋漓盡致一些。好,不多說,還是感受到大家的用心,真的是相當不錯的安排,除了那個"威力導演試用版"幾個字= =

說到雨耕,也真的是辛苦他了,這幾年來可能比在雨中耕田更辛苦些,不過,還是要恭喜他畢業,準備走向下一個階段。有時想問他,走進團部遇見我,從夜梟跑到黑馬,有沒有甚麼想發表的感觸,雖然他會說的我大概都可以預想的到= ="也很好奇,如果當年他走進團部時,不是我在裡面,他會有甚麼不同的際遇?大概這輩子都不會知道這答案的。

還有就是欣倫,對於她,真的是要特別提一下。我說她是淡江童軍團之子(女),誰比她更有說服力?四年來以一個比別人還要辛苦的身分,完成比別人都還要多的活動。一路走來,不見喊苦,只有抱怨頭髮不直= ="我想,要說服人進童軍團體驗一下,她真的是最好的舉例對象。

最後,看著三十聚餐發的光碟,我的媽呀!這是甚麼可怕的照片!!!

ANALYS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