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是白小白

網頁

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

海事博物館


空白
[老師不要把我的非書當掉啊!!!]

趁著週五才考統計(硬是要拖到週五),在睡的飽飽的之後,決定到學校的海事博物館走一趟。會想要拜訪海博館的原因之一,是因為中參的報告,我的百科全書,「淡江大學淡水校園大全」中提到建築的章節有提到海事博物館的沿革。

雖然多少都知道這段從商船學館變成海事博物館的歷史,但是報告中提到的商船學館配備,挺吸引我的,也就是過去為教學而設立的仿真實船隻配備(尤其是屋頂上的部份)。所以趁晚上開始唸統計之前,偷個閒走了趟歷史與船隻模型之旅。

第二次走進海事博物館(第一次是團集會,但是專注照顧小狼沒細看),門口的工讀生很可愛>///<我對古老的船隻模型興趣較深,相較之下的現在戰艦模型就簡略掃過,普遍來說,模型的數量跟精緻的手工確實讓人感到訝異,雖然老舊的建築物並沒有太多博物館的氣息,但是想到這原為教學而建的建築物內部空間比想像中的小(尤其是旁邊的超窄樓梯),就覺得現在的我們幸福多了,至少空間大的多了。

不過模型確實很有趣,我也看的很細,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每艘船的船頭裝飾,真是變化多端,著實有趣。此外,工讀生真的很可愛>///<但是很可惜的,頂樓並不開放,所以我想要看到的雷達天線組並沒有機會目睹其真面目,不過卻發現原來海事館三樓有間小小的閱覽室,裡面尚有小型視聽室。而在閱覽室一進門的右手邊,有個小小的辦公桌,我在這邊遇到黃維綱老師,我一直以為他是在一樓的中心辦公,原來是在三樓的閱覽室有個小小(真的很小,感覺是工讀生用的)的VIP set。(附帶一句,老師不要把我的非書當掉啊!!!)

大略晃了一小時,我想我真的看的很仔細,因為展區真的不大,加上我多半忽略現代戰艦,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古帆船模型的細節。感覺還不錯,心情有放鬆的感覺,海事博物館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觀價值,不過最後的輪機室因為溫度太高、噪音太吵、燈光太暗,加上我只有一個人,所以就在上方樓梯看了五分鐘後離開,希望下次可以找到人一起去。

最後,工讀生真的很可愛啊>///<

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

瞇瞇眼

空白
[一個瞇瞇眼國度,人們總是瞇瞇眼]
空白
在資圖系念書,往往都會因為報告而熬夜不眠,隔天人人都是睡眠不足的模樣。正在熬夜的我瞇著頗酸的眼皮到樓下裝水,突然想到,如果以資圖系,我的生活環境去畫繪本,那麼是不是除了特徵化我的同學外,可以以瞇瞇眼作為繪本主題?

一個瞇瞇眼國度,人們總是瞇瞇眼。生活中總有好多有趣的事,但是不變的是大家總得瞇著眼說話,因為前一晚又熬夜了。不管是中參、西參還是中編、西編,從三大到出版與書業以至於非書資料管理,個個都要大家爆肝以對,總是「資圖徹夜為眠」。

等暑假開始,跟我家學姊好好學習怎麼用Painter,就可以利用研究Markting的疲乏期間繪製我的繪本,就做是回報資圖系的一點點心意。

「要有自己的作品」,謹記這句話。

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

趕報告與廣播電台

空白
[那些喜歡歌放一半,又或是邊放歌邊說話的主持人是怎樣?]
空白
這學期的期末果真刺激,趕不完的報告天天擋著我睡覺,更不用說念不完的書了。(突然想起軍中的「洗不完的餐盤」、「擦不亮的皮鞋」傳說==")

新加入我趕報告行列的阿白(快四歲的IBook G4)12吋的身材背負著我想要輕鬆帶的期許,雖然有點重,但是體積小就是可以放進隨身包包,不用像阿銀(快一歲的Aspire 5100)每次出門都聲勢浩大,15.4吋就是有點大。

阿白年紀大,加上硬體虛了點,主要是對蘋果的虛榮,所以設定在基本上網文書還有之後結合手繪板的繪圖,目前也沒打算多加些什麼(只有約20G的硬碟也不能放什麼),不過安裝了聽廣播專用的軟體,讓我可以聽較多變的音樂趕報告。

聽了幾晚的廣播,開始有點懷疑,現在的廣播品質是怎麼了?想當初高中玩廣播社時,很滿意數間廣播公司的專業,沒想到現在一聽,全部亂糟糟。除了大眾廣播還有堅持底線外,那些喜歡歌放一半,又或是邊放歌邊說話的主持人是怎樣?不知道中間想說話頂多用間奏時間嗎?你要人把注意力放在那裡?又是說話又是音樂,音線會混淆知不知道!聽眾想聽歌,你掐頭去尾是要煎魚嗎?動不動就截歌,亂七八糟!要不要乾脆一點,都掐頭去尾了,不唱中間算了,聽聽前奏尾音過過癮就好?

另外一堆人喜歡在晚上自 HIGH是怎樣,你們都是黃士偉,都是Nature High嗎?電子音樂一堆,晚上雖然沒有限制一定要寧靜致遠,但是你們不知道生物自然曲線嗎?晚上就是要讓心靈平靜,什麼叫做"這首歌會讓你衝動嗎?如果沒有再來一首好了!"喵的,我是挺衝動的啊,你知道我多想砸台嗎!!!

我只求一些有高有低的音樂,最好是有人說故事(從小希望到大),不要都是一些電子舞曲好嗎,對一個半夜還要研究學校女生宿舍歷史的人來說是很痛苦的!(校史有不少遺漏,也是糟糕的一本書)

有誰能推薦我需要的廣播電台嗎?我快要受不了了==

題外話,阿白真沒讓我失望,這麼舊的機種還能有這樣的效能,讓人驚豔啊!下一台電腦一定要存多一點換Mac,另外阿白最近還充當阿銀在家時的AP,蘋果系列都有的分享功能,臨時要用還真的挺方便的,只可惜阿白沒有藍芽功能。

繼續趕報告去~

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

『轉錄』從網誌(Blog)現象看數位出版發展

空白
[轉錄於此 http://blog.pixnet.net/th58810/post/3980259]
空白
貓頭鷹出版社/副總經理 陳 穎 青

    數位出版相對於傳統出版,仍然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,它的技術、外觀和商業模式,至今仍在不斷變化之中。由於數位出版所依託的媒體,建築在高科技的電腦資訊產業上,因此這個領域幾乎可說是瞬息萬變,只要資訊產業的軟硬體有了世代更新的變化,數位出版的大勢也會隨之轉變。

數位出版簡史
  八○年代,隨著電腦功能日益強大,數位出版的議題開始浮上檯面,成為資訊業者及傳統出版業者共同關注的焦點。

  早期的數位出版,對資訊業者而言,重點就只是「把書變成電器」,其中大家最關心的便是「拿在手上的、可以閱讀的『那一本』」,現在我們稱之為電子書閱讀機的東西。然而不論是硬體解析度問題,或者內容的授權問題,很快就發覺,早期的電子書是一個根本尚未成形就已經破滅的泡沫。

  繼之而起的數位出版,焦點轉向了「內容」,光碟 Title 曾經在九○年代橫掃世界,業者製作內容,銷售光碟片,顯示或播放則仰賴讀者家裡現成的個人電腦。光碟書產業也曾經紅極一時,可惜到了九○年代後半期,一個全新的傳播媒體興起,打斷了光碟書的演化機會(現在光碟幾乎只剩下幼教軟體和搭配雜誌贈品的一點市場了)。

  全球資訊網( WWW )興起,提供了傳統出版業者更寬廣的出版技術與傳播形式。活力更充沛的媒體出版集團,開始加入數位出版的戰局,報社、雜誌社紛紛上陣。甚至許多網路原生的媒體也出現了。美國最有名的例子是時代華納集團的 Pathfinder ,台灣的例子則是詹宏志催生的「明日報」。

  這一段時間正是網路泡沫最眩惑人心的時刻,風險性資金簡直是不計風險地拚命投入。有人甚至扭轉經濟學鐵律,把本益比改用「本夢比」來詮釋,誰吹的牛皮最大,誰做的夢最美,誰就能拿到最多的挹注資金。

從技術角度看網誌( Blog )現象
  描述這一段數位出版史,是為了給網誌現象一個解釋的背景。網誌可以有純技術的角度,也可以有傳播媒體的角度。從技術的角度看,網誌是一種軟體工具,協助個人發布他的創作。由於早期網站建構非常困難,更新網頁尤其麻煩,因此網站幾乎都是團體、組織或公司的天下,只有他們才有能力(金錢和人力)建置、架站、更新和維護。

  網誌的興起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,它降低了一般使用者發表文章甚至建置網站的技術門檻。不論是集合式的網誌社群(如台灣的「無名小站」及國外的 Blogger.com 等),或者是個人獨力架設的網誌,基本上建置完成以後,使用者就不需再分心照顧寫網頁、安排位置、調整外觀等「技術性」細節。寫完發表後,所有事情都由程式自動料理。因此網誌使得想要擁有「我的首頁」,變成非常簡單。

「簡單」解放了發表慾
  由於擁有一個首頁是那麼簡單,所有的建站、技術、頻寬,全都不用再煩惱,你甚至連一毛錢也不用花,就可以申請免費的網誌,所以任何有一點想法想分享,有話想說的人,也都開始成立自己的網誌。

  有人把網誌當成網路上的日記本,有人當成知識管理的平台,有人直接在上面發表創作-文學、攝影或者手工藝品等;也有公益團體用網誌發布消息。有些公司用網誌作為與消費者互動的站台,大部分的網誌開發者就直接用自己的網誌作為官方網站,記錄開發過程,甚至成為開發文件的彙整資料庫。

  不過從網誌發展的角度而言,商業公司使用網誌,並不算太重要的現象,因為商業公司向來不缺架站程式,網誌只是一個更便利、互動性更強的架站選擇而已。

  網誌最重要的價值,應該還是對個人以及弱勢團體的便利和傳播優勢。程式通常有自動的引用和記錄誰來引用的功能。網誌程式另外還支援一種稱為 RSS 的規格標準,讀者因此可以「訂閱」某個網誌的「新聞」(就是該網誌最新發表的文章)。

  然而這只是工具,工具並不會自動產生讀者。這時傳播媒體的現實,就開始浮現了。

  有人說網誌就是在網路上寫日記,既然是日記,就不用管有多少人看。但是網路日記和真實生活的日記其實是非常不同的事。你的紙張日記本上面,寫滿了你跟你自己的對話,你幾乎可以很確信,不會有第二個人來看,你甚至會努力把日記本藏在特別隱密的地方,避免被人發現。   網路卻不同。網路幾乎是個不設防的世界,幾乎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擋搜尋引擎或網路駭客的刺探。在網路上書寫,你常常不自覺就會跟讀者對話,你是為讀者而寫的,你希望有人來看,而且越多越好。

  許多網誌作者隱然都有如下的焦慮:我寫給誰看?誰要來看?有多少人來看?我怎麼把人引導過來我的站,看我發表的文章? 即使在網路上也一樣有發行問題

  所以即使是個人網誌,也同樣有流量問題,如果我們對應到傳統媒體,這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發行量問題。

  商業媒體靠發行量取得廣告收益,個人網誌一樣要靠發行量來取得某種作者重視的價值,那也許是影響力、也許是人際友誼、也許是某種成就感。只有極少的作者宣稱他們的網誌是寫給自己看的,可是他們仍然把網誌放在公開的網路上(某種程度的暴露狂?)。

  讀者並不會因為某個網誌「可存取」,因此就會前往拜訪,以一般公認是網誌前驅型態的明日報「個人新聞台」為例,數萬個站台,流量大的仍然是少數,許多站台作者不斷開發各種增加流量的辦法,因而只從技術角度看,網誌架站雖然簡單,但是架了站,跟成為傳播媒體,發揮影響力之間,尚有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。

「網誌疲乏」
  另外一種常見的焦慮出現在網誌作者中,就是「我要寫什麼」?這實在是很現實的問題,通常個人網誌,都是作者自以為有話想說,因此架設網誌。

  可是網誌跟紙本日記畢竟有個根本的差別:私人日記可以亂記,可以不知所云,可以半途而廢;網誌卻很微妙,網誌是公開的,你的記錄(或不記錄),理論上,大家都看得見。

  因此,當你發覺定期貼文有困難的時候(沒那麼多靈感),當你發覺沒有讀者的時候,當你發覺說了半天這個世界一點也沒有改變的時候,網誌作者會開始產生疑惑,辛辛苦苦寫網誌,到底所為何來?「網誌疲乏」就出現了。

人人都是出版家?
  麥克魯漢在上個世紀曾經預言「人人都是出版家」的時代終將到來,現在看來,技術上這個預言幾乎已經實現了,只要你想,你就可以成為出版家,讓你的作品上線,人人都可以看得到。可是現實比這個還麻煩。

  人人都「可以」看得到,不代表人人都「願意」來看。如果網誌沒有讀者,還稱得上是「出版」嗎?傳統的出版建立在「製作+發行」的機制上,如果只有製作而無發行,那麼那個出版單位很快就會崩潰,因為紙本製作需要龐大的資金,如果發行打不開,資金無法回收,傳統出版就不能成立。

  在數位世界上,現在我們有了幾乎不需要任何資金的出版機制-網誌,可是發行量(或流量)問題,仍然是如影隨形地附身其上。

  表面上網誌程式突破了「守門人」的約制,但當人人都可出版的時候,一百萬,甚至一千萬個網誌站台,變成另一種意義的守門人,站台太多淹沒了單一站台可以被大眾注視的機會。這時候有出版也等於沒出版。因為沒有多少人知道你的站台。

  對傳統出版業者而言,這個消息不見得是壞事,因為過去他們之所以擁有出版的力量,之所以擁有「守門人」的權威,不(只)是因為他們資本雄厚,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哪些東西有市場,出版以後資金可以回收。換句話說,他們懂得發行。現在資金難題似乎消失了,但發行問題還在。

  所以,當網誌風潮浮現的此刻,我們都可以從中再反省出版的本質是什麼?無論是商業網站或個人網誌,人人都需要讀者。商業網站需要讀者支付會費或維持廣告點閱的流量,個人網誌則需要讀者的精神回應、支持或論辯。

  技術問題反而是最微不足道的,因為網誌會越來越方便,功能會越來越強大,入門門檻會越來越低,使用者會越來越多,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專屬網路空間……這些都不難,難的是你要拿這個空間幹什麼?你如何維護更新?你如何獲得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報酬,以便維持長久經營的動力?從這個角度看,個人網誌作者面臨的困難,其實比商業網站更麻煩。

  網誌看來是一次出版權力的解放,可是這個解放並沒有讓我們立刻進入一個「美麗新世界」。對出版產業而言,網誌可以類比於紙面出版的排版軟體( Quark 或 PageMaker ),好用,但是不等於用了,以後你就成功了。

< 轉自行政院新聞局 >

好站推薦

空白
[有一些有趣的網站值得推薦]
空白
淡江大學News得來速
http://blog.lib.tku.edu.tw/2

圖書館觀點
http://libraryviews.blogsome.com/

待業青年日記
http://sdkfz251.blogspot.com/

大家都很熟的老貓學出版(咱們炯友跟他有過小衝突就是了)
http://b-oo-k.net/blog/

老艾的部落格
http://blog.randyai.net/

半熟大叔的窩(呵呵)
http://summerleaves2006.blogspot.com/

ANALYSIS